原子受激輻射的光,稱作激光。激光被稱為“最快的刀”、“最準的尺”、“最亮的光”。
1916年,愛因斯坦提出“受激發射”理論。
1958年,美國人肖樓和湯尼斯發現了一種特殊現象:當他們將氖光燈泡所發射的光照在一種稀土晶體上時,晶體分子會發出鮮艷的、始終會聚在一起的強光。根據這一現象,他們提出了一套原理,即物質在受到與其分子固有振蕩頻率相同的能量激發時,都會產生不發散的強光。不過此時的這束強光還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激光。此時距離真正的激光只有一步之遙。
1960年,加州休斯實驗室的梅曼宣布獲得了波長為0.6943μm的激光,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束真正的激光,梅曼成為第一個將激光現實化的發明者。隨后,梅曼公開了世界上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。紅寶石的物質基礎其實是含有鉻原子的剛玉。當紅寶石受到強光激勵時,就會發出紅光。在一塊外層鍍上反光層的紅寶石的表面鉆一個孔,光從這個孔溢出,就是一束相當集中的纖細紅色光柱。
這就是最原始的激光器。
Copyright©(C)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溫州市質量技術檢測科學研究院版權所有
TEL:0577-88905117 E-mail:zjy@zhejian.com
浙公網安備 33030202000324號
浙ICP備11039368號